来吧,加入我们,不要只是一个人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 
x
在来集镇一南一北,有两个自然村都叫翟沟,南边的在王堂村,又称南翟沟;北边的在西马沟村,又称北翟沟。说起来,两个翟沟本是同根同族,有着不小的渊源关系呢。 据《翟氏族谱》记载,明朝永乐年间,一支翟姓由山西洪洞迁密,在云蒙山南麓沟内定居,遂称翟沟,即为北翟沟。其后,三门七世翟唐佐、翟虞佐迁居之今王堂村定居,是为南翟沟。清代中晚期,南北翟沟分别出了一位进士,使得密邑翟氏一下子显赫起来。 首先出头露脸的是南翟沟,出了个武进士翟峒山。翟峒山的父亲翟逢午本是一文人,功深诵读,可培养的三个儿子却不爱文章爱武装,个个偏爱习武,且都博得了功名。长子翟峒山字访岩,生于清嘉庆庚申年(1800年),自幼苦练武艺,二十一岁时参加道光辛巳科(1821年)考试,中了武举,一年后参加壬午科考试,便中了武进士。次子翟冠山辛卯科考中武举人,候选云骑尉千总。三子翟燕山为武庠生。 翟峒山生得体貌雄伟,精于骑马射箭,刀石举重若轻,十七岁参加县试获得冠军,入庠生。翟峒山中进士之后,钦点卫用守备,后补兵部差官,他勤劳主事,血染马鞍,三年后因功受封,奉旨补山东登州(今山东蓬莱县)右营守备。他上任时不带家眷随从,单骑赴任,上司见他如此,格外垂青,怜其孤灯独宿,就送去四位美女以解寂寞。翟峒山见此勃然大怒,严厉拒绝。登州三面临海,海寇时常出没,拦道抢劫,他探清敌情后,匹马单枪直冲敌寇巢穴,打得敌寇四散逃奔。登州城墙倾倒,士兵军装残缺,翟峒山便捐出自己的俸禄重为修制。他平时待人宽厚,却自奉俭约,治军严而有恩,士兵都乐意为他效劳。后来翟峒山任曹府桃园营守备,到任后痰症突然发作,屡治不愈,就接连三次上书朝廷请求退休。尽管在外当了多年的官,获准回家时翟峒山却行李简陋,所居衣食不足,仅能遮蔽风雨。去世后十四世翟允之悼之曰: 吊公之忠勇今,射叶穿杨; 吊公之廉惠兮,春风秋霜; 吊公之安贫守道兮,将神游乎帝乡; 惟君之英灵常存于千古兮,与嵩俱高,与洧俱长。 下面说一说北翟沟的文进士翟允之。翟允之出生于1801年,比翟峒山出生晚一年,辈分列十四世,比翟峒山晚一辈。他自幼聪慧过人,黎明即起,诵读不辍。二十三岁县试入庠,道光己亥年(1839年)乡试中举。咸丰壬子科(1852年)会试时,之前大概考了多回不中,在求取功名的路上颇费了一番周折,酷首穷经,翟允之本不打算考了,无奈在母亲的苦劝之下,单骑北上,半百苦读,终没白费,熬中进士,列三甲77名。这一年,翟允之已经五十一岁了。在翟峒山中进士三十年后,密邑翟氏又一次光大门庭。大约是因为年龄大了,翟允之却被朝廷器重,随即钦点知县,先后任湖南郧县、黔阳、临武、攸县知县,后升任道州知州。在任期间他劝农桑,振学校,理狱讼,抑盗贼,深得民心。咸丰戊午科(1858年)五十七岁那年,做了湖南乡试同考官,同治甲子科(1864年)又做了湖南武闱的点名官。后升任郴州直隶州知州,救授文林郎,晋封资政大夫。因为年纪大了,翟允之便多次上书请求退休,获准告老还乡,先后在登封嵩阳书院和密县桧阳书院做主讲先生,学生中入翰林二人,孝廉六人,明经入庠的一百多人。 由于翟允之和翟峒山的文治武功,翟氏一门在密县声明显赫,南翟沟和北翟沟的地名便被传扬开来。 来源:新密民间文艺家协会 杨建敏
|